竹節慧眼
首頁竹節慧眼
學佛的過程 心應該是一直處在愉悅的狀態 才是學對了嗎
23/09/2011 09:32 am- 頂禮珍貴具德上師尊 學佛的過程,心應該是一直處在愉悅的狀態,才是學對了嗎?過程中雖然有歡喜的時候,但有時也感到艱辛,尤其在跟自己習性拉拔時、在確立方向時、或發心愈到瓶頸時,心中總有個聲音:「你無路可退,無路可退,只能往前」;但前方霧茫茫,不敢大邁腳步走而學習低落,這是因為學錯方向了嗎?
第一, 對於佛法本身的歡喜心, 我覺得是必要的. 就像我們平常作任何一件事情, 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失去了興趣之後, 你說, 他還會繼續作這件事情嗎? 所以. 對佛法本身的歡喜心是很重要的. 至於修行本身, 過程裡面, 我們遇到很多的煩惱, 我想也是很正常的. 當遇到這些煩惱時, 最重要的不是會不會生起煩惱, 而是不要被煩惱帶走, 能夠把這個生起煩惱的心從煩惱中拉回來, 拉回到佛法上面去, 這是重要的. 至於說前途霧茫茫, 我想任何一個籠中的眾生, 對於未來的事情都是一個未知數, 這是一個無常的觀念, 所以重點不是去看未來, 重點是去看當下. 我們的心和修行應該放在當下, 這個才是重要的.
之前做過皈依 現在要依止不同上師 需要再次做皈依嗎
28/07/2011 12:41 pm- 再請教仁波切:如果之前已做過皈依了,現在要依止不同的師父或上師學佛,需要再次在這位上師跟前做皈依嗎?另外,如果皈依之後,因為無知而違犯皈依的三個學處,需要重新受皈依戒還是進行發露懺悔即可?謝謝。
第一, 從嚴格的戒律而言, 我們的動機和心態完全是無知的狀況下作皈依, 是否得到了皈依的戒,是有疑問的. 如果現在已經了解皈依, 去作皈依是可以的. 如果你今天已得到皈依的戒, 不管跟那個上師學佛, 他都是三寶的隨從, 從理論上講, 不需要再次做皈依, 如果再次作皈依, 也只是再穩定皈依而已. 至於皈依的戒完全破了, 無法作發露懺悔時, 需要重新作皈依也是可以的, 但重點還是在於發露懺悔.
所谓的实修是指禅修吗
28/07/2011 12:14 pm- 请问上师:1)所谓的实修是指禅修吗?2)原始佛教的禅修与藏传佛教的禅修,有何不同?
3)在中心参加八关斋戒共修时,可否使用自己的禅修方式来参修?谢谢上师!弟子:雪玉合十
1)实修並不等於是禅修. 凡是讓自己脫離輪迴的任何一種方式, 而實際的去運用佛法, 就是实修. 所以实修不僅僅是指禅修.
2)原始佛教的禅修是所謂的小乘佛教的禅修啊? 小乘佛教的禅修重在止, 並不包括勝觀. 藏传佛教的禅修是止與勝觀的相結合. 這個是最終的大手印的修持, 大手印的修持它是全方位的, 是止與勝觀二者的結合, 可能與小乘的單獨的止的禅修是不同的 .
3)我們入那個行, 就用那個行的行規. 藏传佛教的八关斋戒有它自己的觀想方式, 應該用藏传佛教的觀想方式, 比較適合.
2)原始佛教的禅修是所謂的小乘佛教的禅修啊? 小乘佛教的禅修重在止, 並不包括勝觀. 藏传佛教的禅修是止與勝觀的相結合. 這個是最終的大手印的修持, 大手印的修持它是全方位的, 是止與勝觀二者的結合, 可能與小乘的單獨的止的禅修是不同的 .
3)我們入那個行, 就用那個行的行規. 藏传佛教的八关斋戒有它自己的觀想方式, 應該用藏传佛教的觀想方式, 比較適合.
我该如何开解和劝他继续修行
28/07/2011 11:25 am- 顶礼上师∶有一位来中心参与共修将近半年时间的新同修在今晚发了个信息给我,信息内容如下:“我已经没有心想要修行了,我的工作没有得到做了,以后我会很少去中心共修了。你说有修就会有得,我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又不见得我的工作事业得意和赚到很多钱。也许只有有钱人适合修行。” 请问上师,我该如何开解和劝他继续修行?谢谢上师!
我們開始學佛的時候說過, 我們學習佛法, 動機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動機應該是什麼? 生活當中有太多太多的問題, 我們看到事情的負面, 所以我們希望脫離負面的環境和輪迴而去學佛. 並不是有錢了就沒有痛苦, 也不是有工作了就沒有煩惱, 佛法真正解決的是脫離六道輪迴,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脫離六道輪迴, 而不是賺到更多的錢. 我希望的是, 大家調整一下自己的目標, 這樣才能去學好佛, 才能真正的幫到自己的解脫.
受戒者並沒有想依止的情況下去做皈依 是否可算是皈依了
12/06/2011 09:56 am- 頂禮上師:有些人習慣會幫動物做皈依,或者在親友並不是很願意的情況下帶他們去做皈依。在受戒者並沒有想依止或想出離的情況下去做皈依,受者是否可算是皈依了呢?謝謝仁波切!
以戒體本身來講, 當然需要一個懂得思維、懂得發心的載體才能去受這個戒, 但我們一般對狗也好, 或者對一個重病的人, 在他耳邊或者在他能聽到佛音的範圍之內, 給他念頌皈依文, 其實只是給他種下一個佛的種子, 雖然他現在沒辦法完全獲得到皈依的戒體, 但是因為聽到三寶的名號, 我們有為他作這個祈願或迴向, 希望下輩子或下下輩子能夠促成皈依的佛緣. 重點是累積一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