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師
首頁上 師
-
第一世竹節仁波切(1638-1698)
第一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昆秋滇真竹節卻吉尼瑪,是蒙古王固始汗的孫子。仁波切經由第二十三任直貢法王昆秋仁欽(1590-1654)與第二十四任法王仁津卻紮(1595-1659)的心子,即具一切法要傳承的大成就者-洛赤列南嘉仁波切-認証為金剛手菩薩的化身。仁波切根據本尊與護法的授記,在西藏康區建立『竹節寺』。建寺當時,直貢噶舉的三大護法,阿企護法、瑪哈噶拉護法、知瑪護法自虛空顯現,誓言共同守護竹節寺。這顯示竹節寺被賦予延續傳承以及護持正法的重要使命。
-
第二世竹節仁波切(1699-1762)
第二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班竹突滇將稱,生於王族世家。仁波切學問非常淵博,並且通達各種修行法門,在語法及修辭學上更是造詣深厚 。仁波切深得直貢法王 的倚重,賜予等同攝政王的封號及王璽,令其統領康區所有寺 廟。直貢法王並特許竹節寺的僧人一項殊榮,可戴上裝飾金剛結紅巾的有頂白紗帽(有別於其他僧人所戴白紗帽皆為無頂)。 仁波切於1762年以虹光身坐化,融入虛空法界。
-
第三世竹節仁波切(1763-1788)
第三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昆秋突登竹居卻吉尼瑪。英年即以無常示寂,在修行佛法方面有極大的成就及証悟。仁波切入滅時,身體縮小有若稚子,以虹光身坐化。
-
第四世竹節仁波切(1789-1824)
第四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昆秋突登卻吉尼瑪。仁波切生於王族之家,出生時有許多瑞象。五歲時被迎請至竹節寺坐床,一生全部貢獻於弘揚佛法及度化有情,成就非常廣大,亦以虹光身坐化。
-
第五世竹節仁波切 ( 1826-1912 )
第五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昆秋滇津羅薩拉吉秋列南巴嘉威德,是位德行兼備,通曉佛法及世間法的大成就者。仁波切曾經施展大神通降服盜匪、消弭瘟疫,也降伏許多有形、無形之妖魔及非人。仁波切編纂法本、儀軌、修建大經堂、建立佛學院,並敦請法王 及各教派大成就者、學者前來灌頂、講學、弘法。感念仁波切赫赫功績,不僅直貢法王賜予等同”攝政王”職務以統領康區所有寺廟,清朝皇帝亦賜封『竹節白護仁波切』官職。此一時期可說是竹節仁波切佛行事業極為興盛時期。
仁波切圓寂後火化,留下眼、舌、心、頭蓋骨及許多舍利子。頭蓋骨上有非常明顯的『阿』字,更有仁波切持了數億遍的閻魔敵心咒,如同石刻般的清楚,這是非常罕見而殊勝的。竹節寺為保存仁波切聖物,特別建造一座舍利塔,讓後世無量有情能憶念仁波切廣大的願力及功德,從而得到加持。
-
第六世竹節仁波切(1913-1918)
第六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昆秋滇津龍都將措。仁波切出生於王室家族,5歲時被認証為第六世竹節仁波切,同年秋天即圓寂。
-
第七世竹節波切(1918-1942)
第七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昆秋滇津昆恰尼瑪秋林南巴嘉威德。仁波切自小即展現不凡特質,出生時香溢滿室,一歲即前往蓮師剎土領受灌頂,三歲無師自通自然唱誦經文、空行文,五歲即能預知授記未來,八歲被迎請入寺舉行座床典禮。仁波切通曉密法及經續,知悉各教法傳承。仁波切修持惹嘿拉護法到達片刻不離身的境界,每至異地惹嘿拉護法皆會現身護持,於空中顯現捲曲的紅光異象。
仁波切通曉三世因果,曾為第八世竹節仁波切預示生身父母及佛母等特殊因緣。仁波切二度前往蓮師烏金剎土寫下至今仍傳頌不已的『烏金剎土讚文』,並於岩層中取出忿怒蓮師法像,以及許多法本和經文,更以空行文的形式寫下未來的授記,是一位悲智兼修、具廣大神通力的伏藏大師。仁波切曾前往直貢替寺,為法王作密集金剛的灌頂,法王也重新任命仁波切統領康區所有寺廟,並親筆為其作長壽祈請文。
1942年仁波切不忍見到因戰亂橫死或因惡業往生惡趣的眾生,在中陰漂泊且承受莫大痛苦,於是告知弟子:『此次我必捨棄肉身,親自前往中陰,才能救渡在那裡受苦的眾生。』隨即示現圓寂。仁波切雖然世壽僅有短短二十五年,卻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偉大成就者。
-
第八世竹節仁波切(1943-1974)
第八世竹節仁波切,法名為昆秋滇津突登將稱巴爾桑波。仁波切六歲被法王認証並迎請至竹節寺舉行座床典禮。七歲即現神通,為救遠在家鄉的一位大仁波切,自三層樓墜下卻毫髮無傷。仁波切在直貢噶舉三大法子之一的洛欽仁波切座下領受一切傳承教法灌頂及口傳,不論共與不共之悉地、氣脈明點,乃至紅教甚深大圓滿教法皆已修持到隨心所欲境界。
1958年中共禁止一切宗教活動,所有僧眾被迫還俗或下放勞改,仁波切也一直受到中共的嚴密監控。為能繼續弘揚佛法,仁波切示現神通,同時化現兩個肉身在不同地方渡化苦難眾生。其間阿企護法及觀世音菩薩皆顯現並授記仁波切應轉換肉身,以利佛法事業的弘傳。仁波切在圓寂前,即已化身二位轉世仁波切,並對弟子授記:『在賢宗(青海地名,即後來仁波切遺體理葬的地方)土地上,當泉水湧現時,也就是佛法再次興盛時。』1979年泉水湧現,同年中共亦解除了宗教活動的禁令。
當仁波切圓寂坐化時,天空隆隆作響大地震動,遺體暫存地下天然石室時,天降花雨,而後歷經5年遺體自地下石室取出時,如三歲稚子般大小,面目栩栩如生,完好如初。這一切瑞象顯示仁波切的成就與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及蓮花生大士二十五位大弟子無二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