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
今天春雨菲菲中,滿心雀悅、興奮不已的我們,跟隨著竹節大家庭的家長滇貝仁波切,乘坐租用的遊覽車,一起出遊,預定上午參觀金法林,下午拜訪法鼓山。
仁波切說,作為佛學團體的成員,應當彼此互動與瞭解,然而,每個人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壓力,當大家齊聚一堂,不外乎是參與法會或上課,少有輕鬆相聚的機會,因此之故,有了今日出遊的緣起,目的是為了大家能聚在一起走走、看看、開心、快樂地玩一玩。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金山鄉的香巴噶舉佛法中心─金法林。一踏入園區,住眾喇嘛早已恭候著迎接仁波切的到訪。大家在享用非常豐盛可口的素齋之後,住眾喇嘛、阿尼以及義工為大家作導覽。我們首先瞻仰禮拜大殿的世尊聖像,很驚訝地發現這尊雄偉高大、色彩鮮麗、非常莊嚴的佛陀聖像,竟然是以保麗龍雕塑而成的。大殿外草木扶疏,曲徑通幽,兩間簡單的木造房舍錯落有致,佇足其中彷彿離俗世很遠很遠。
別了金法林,大家準備前往法鼓山,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遊覽車故障,無法繼續行程,我們只好步行到附近的天瀨飯店等公車下山,回到台北已是晚餐時刻。大家意猶未盡,一起回到中心聚餐、輪流唱歌、講笑話,繼續著白天未完的餘興節目。
4月7日
上午上師帶領大家去拜訪法鼓山,繼續上個周日未完的行程。 仁波切說,法鼓山是目前台灣具有代表性的顯教寺廟,我們雖是學習藏傳佛教,若以佛陀教法而言,我們都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希望有機會能多與顯教相互交流。以學習佛法的觀點來說,任何教派都要彼此包容、團結和交流,佛法才能興盛。所以今天我們要以歡喜心、恭敬心、禮佛的心來朝山。
途中,停車順道遊覽海港公園,此時,仁波切揭開了辯經的精彩序幕。從「俱足了利他的善心,是否就俱足了菩提心?」、「視師如佛是否就等於恭敬?」,再從「如何分辨內、外道?」 到 「“入菩薩行論說:究竟皈依佛,唯佛為皈依處”這句話是否表示:佛不俱足法寶和僧寶的功德?」,「是什麼在輪迴、是什麼在涅槃?」、「你現在是在輪迴?還是在涅槃?」,問答熱烈、暴笑聲不斷,快樂洋溢在每個人臉上。 仁波切說,辯經有時候只是個文字遊戲,有時候又是一種腦筋急轉彎,從出題到答題要具有不同層次、境界的考量。
中午,我們終於來到了法鼓山,負責接待的義工菩薩早就等候多時。寺方接待訪客很親切,先帶我們觀賞法鼓山紀錄片,又帶大家做簡易禪修,令大家體會這是個禪宗道場,獲得禪修的利益。午齋後,我們來到開山公園,禮敬開山觀音。仁波切帶領我們持誦觀音心咒、繞佛,吸引了許多旁觀者共沐三寶慈恩。
下山時,有幸見到法鼓山的法華鐘,此鐘是世界上唯一鑄有整部佛經的青銅大鐘,也是法鼓山的鎮山之寶。"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法鼓山的〈叩鐘偈〉不覺自心中生起,今天的朝山之旅,帶給我們每個人滿滿的喜悅。